目前新北市負責寄養服務的單位有「家扶基金會」、「社團法人新北市保母協會」、「社團法人中華兒童與家庭促進協會」。新北市大多的寄養家庭都是由這幾個單位,透過「護苗計畫」所培訓出來的。
兒家協會全名為「社團法人中華兒童與家庭促進協會」,原本並無「寄養家庭」服務的兒家協會,在104年底時透過護苗計畫,開始接觸這項業務。
寄養服務
「寄養服務」顧名思義就是當兒童、少年因其親生家庭發生變故、或其遭受不當對待(如虐待、家暴等),非不得已需要離開親生家庭,由社會局安排孩子到寄養家庭給予完整照顧,直到原生家庭評估狀況通過,再使其返家。
此次我們等家寶寶團隊拜訪的單位是「社團法人中華兒童與家庭促進協會」,我們也很榮幸地與兒家協會的吳督導與劉主任進行一次深入的拜訪,至今等家寶寶計畫合作的單位都是「機構型」的安置中心,而兒家協會的寄養服務則是「家庭型」的安置單位,這也是我們第一次與育幼院以外的單位接觸。
透過訪問了解到其實兩者都是在做一樣的事情,都是為了「等家寶寶」能有個安心成長的地方,採訪的過程中也了解到這些單位其實真的是非常辛苦。
小編:「如果很臨時找不到寄養家庭,這些孩子該怎麼辦呢?」
督導:「我們會先透過協會的社工同仁,帶回家照顧幾天,並且盡量媒合適合的寄養家庭,讓孩子趕快有個溫暖的家。」
從言語中其實都可以看出單位對於孩子的用心,這也讓我們很感動!!
「兒家協會」目前的寄養兒童包括2歲以下約10-20位,2歲以上約8-10位,穩定有經驗的寄養戶有5戶,每戶約照顧1-2位,其餘的由新進或經驗較少的寄養戶承接。根據鄭涵文(2016)報導者「在孩子最脆弱的時候相遇─寄養家庭的幸福艱難」一文,文中表示家扶基金會觀察,家扶基金會旗下的寄養家庭平均每年的流動率,流失約100戶,新進約100戶,雖然看似平衡,但實際上卻漸漸形成嚴重斷層,新生代的寄養家庭不願意持續參與,而有經驗的寄養家庭則漸漸老化,間接地導致寄養家庭數量逐年減少,加上近年來少子化、低薪的情形,這些原因都導致了寄養家庭推行的難度。
一般人對於寄養家庭的認識,可能覺得像是國外寄宿家庭的概念,事實上概念其實也是蠻類似的,差別在於孩子並不是父母或自身同意的,而是家庭遇到重大事故、父母親無法給予完整照顧、或其遭受不當對待(如虐待、家暴等),經由社會局社工長期評估後,強制帶離原生家庭。
一般而言,社會局會透過社工,評估親屬是否有適合照顧的人選,若無則會先帶到寄養家庭,為期3個月至1年左右的短期照顧,後續再由社工評估。
人,都是有著情感的,不管是孩子或是寄養家庭,短期寄養也許是解決了孩子的安置問題,但也造成了其他問題。
當孩子最脆弱的時候,提供一個短期穩定成長的家,看起來是解決了燃眉之急,但其實也會造成某些情感上的問題,寄養父母與孩子之間常常難分難捨,礙於法規孩子無法給予寄養家庭直接收養。
就算孩子辦理了出養程序,最後也是必須透過收出養機構做媒合手續,往往也不是寄養的那個孩子,間接導致台灣收養意願低落。
這樣的現象也讓收養、寄養服務難以推行。
孩子的未來
寄養安置了之後呢?其實不管是對於原生家庭父母、寄養家庭及這些孩子在情感上,都是一個很大的難關,原生父母很多本身都還是期盼孩子可以回家,但現實面上卻總是一直無法改變。
而寄養一段時日後,若原生家庭狀況改善,孩子則回到父母身邊;而家庭狀況一直無法改善,原生父母又沒有想過孩子的未來,孩子最後大多會走向出養,轉向育幼院或直接透過收出養機構媒合收養。
寄養家庭
想要申請寄養家庭的條件,其實跟收養條件差異不大,除了必須年齡達25歲以上,經濟條件也須有固定收入,足以維持家庭開銷,但與收養最大的差異在於單親或雙親寄養,收養是必須滿足結婚2年以上家庭,而寄養則是多了不受婚姻狀況限制。
另外除了須滿足申請條件外,為了給予孩子完善的成長環境,寄養家庭還需透過至少24hr的寄養職前訓練課程,透過家庭教育專家、社會局社工、律師、心理師,經由至少三位以上的評選會認可。
吳督導告訴我們,寄養期間,協會會委派社工到家庭進行訪視評估,每月至少2次,以確保孩子成長的狀況與環境評估。
從這次的採訪中,我們也看到了這社會上其實真的有非常多的單位及大眾,為了這些孩子的福利及未來而奔波。
或許我們的力量不大,但我們可以影響更多人加入我們的行列。
社團法人中華兒童與家庭促進協會:官網
等家寶寶的安心水果
>>我要贊助
>>我是小農想加入計畫
>>我想推薦需要幫助的育幼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