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旁的社工趕緊打圓場,耐心的說明『媽媽不用緊張,孩子看起來瘦只是因為長高了,黑青則是放假時,寄家帶孩子出去玩,跑跑跳跳多少會有的小擦撞......。』正值發育期的孩子,身高常一下子猛然抽高;而身上因為貪玩造成的傷也是免不了。但是愛子心切的母親不這麼想,因此社工才鉅細靡遺的解釋,唯恐對方誤解寄養家庭沒有善待孩子......。
而這即是「親子會面」,顧名思義,就是安置童和他原生家庭的會面。
讓孩子和原生家庭見面的「親子會面」?!
可能在大家印象中,這些原生家庭都是很可怕的,不然孩子怎麼會需要被安置?或許有些父母還會動手腳、吸食毒品等等,根本不關心孩子呀!這樣的爸媽還要跟孩子「親子會面」?不會危險嗎?
寄養和安置的最終目的是希望:「孩子有天能回到原生家庭。」而親子會面能幫助孩子和原生父母重建親子關係,除此之外政府也有規定原生父母需要參與親職課程,了解孩子是他們的「責任」,並喚起照顧孩子的意識。
親子會面不僅僅只有對原生家庭重要,社工更能從親子會面中孩子和原生父母的互動,觀察了解孩子某些壞習慣的源頭,比如:抖腳、口氣不耐煩等等,藉此對症下藥改善孩子的不良動作及習慣。
孩子為什麼要回原生家庭?
不知情的大眾往往認為:將孩子直接帶離失能的家庭,是最好的。
但離開後孩子心理會產生「為甚麼會變成這個樣子?」、「為什麼爸爸媽媽沒辦法留下我?」、「他們還愛我嗎?」、「為什麼要住在其他不認識的叔叔阿姨家」等等沒有人知道如何回答的問題、加上負面情緒就變成了一道道沒有鑰匙的鎖扣在孩子身上,沉重到走起路來搖搖晃晃,這樣的狀況長期下來就很容易導致孩子行為偏差。
我們不樂見孩子一直在寄養系統、育幼院機構中流浪、充滿不安全感,畢竟「不用和寄養姊弟或育幼院同儕分享愛」、「跟所愛的家人生活在一起」這都是無可取代的的。所以,寄養只是讓孩子有個暫時的避風港,最終的目標還是希望能讓寄養兒童重返原生家庭,因此,社工們一邊幫助原生家庭解決生活上的困難,一邊透過「親子會面」、「親職講座」幫助原生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重建一個原生家庭應該要有的功能。
原生家庭:孩子我愛你,只是...
其實並非所有原生家庭父母都如大眾所想的「十惡不赦」,而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許多原生家庭父母之所以做出脫序行為,跟他們自身的童年經驗、家庭經驗和經濟狀況都有很大關係。失敗的家庭經驗容易被一再的複製,許多原生家庭父母大多很愛自己的孩子,若生活剛好一帆風順倒也不會出什麼大事。然而,一旦原生家庭父母生活遇上不如意,自己苦悶的情緒沒有被人承接,孩子就很容易「無意間」成為父母情緒的出口,讓以「愛」之名所帶來的傷害趁虛而入,導致教養過度,讓遺憾發生:本是慈父的張先生失業後和太太離婚,長期的無收入使他煩躁,在這個的狀況下受不了年幼孩子的哭鬧,進而失手打傷孩子,社工只好將孩子帶離了這個「目前不適合的」生長環境。
但在投入資源和社工的幫助下,先生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並且認真參與政府所規定的親職講座課程,帶有悔改之意、願意接回自己的小寶貝,等到社工評估認為家庭功能已經恢復後,就能將孩子接回身邊。
「愛」也不夠解決的事
愛著孩子的原生家庭很多,但並非每對父母都能重新改過接回孩子,更有一部分是「無法改善自己的不良行為」的父母,如:吸毒、持續犯案坐牢等等,或是近幾年常出現的「小爸爸、小媽媽」,這些父母可能尚未成年就生下孩子,小孩帶小孩容易出現的不成熟心智和行為,讓社工不得不將孩子帶離他們。而這些爸媽迫切想帶回孩子的心情更會在親子會面時,將孩子的一切放大檢視:
孩子看起來瘦了,會懷疑是不是寄養家庭吃得不營養? 被蚊子叮了,會責怪寄養家庭是不是沒有備妥蚊帳驅蟲? 有些不理性的家長甚至會抱怨:「為何不讓孩子穿洋裝、裙子?」卻沒有理解背後的原因是孩子容易被蚊蟲叮咬。
寄養家庭和原生家庭的「避而不見」
寄養家庭並不會參與親子會面的過程,目的是為了保護寄養家庭,避免搶小孩、尋仇的狀況發生。
會面狀況和原生父母的意見都是透過社工轉達給寄養家庭,但親子會面就像是寄養家庭心中的一塊大石頭。面對原生家庭,寄養爸媽宛如是一個考生,這期間孩子照顧的如何則是一項項的『期中考』,雖然不會和『考官』面對面,也無法預知原生爸媽會對哪些部分提出質疑。
這些「質詢」對於某些較容易挫折的寄養家庭來說,是一種心靈上的抨擊,會覺得「是我照顧的真的不夠好嗎?」或是開始懷疑「孩子是否比較適合其他寄養家庭......?」因此,社工就扮演了把關兩方溝通的角色,如孩子被蚊子叮咬的問題就會在家訪時,查看環境是不是真的有需要改善的地方,但如果一切狀況都是在合理的狀況下發生的,一定會跟原生家庭解釋清楚,不讓寄養家庭平白無故受委屈!
一個孩子需要被送到寄養家庭安置,表示這個孩子的原生家庭處境實在不太樂觀。但透過社工的幫助、原生家庭的改進,加上寄養家庭的協力就能使「比較壞的狀況沒那麼壞」,並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出門玩到天黑後,能有一個安全的家可以回。圍繞在孩子周圍複雜卻又密不可分的寄養三方關係,在往後更新的「寄養家庭系列文章」都會一一和大家分享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