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家寶寶資訊-

自己種樹自己乘涼,分享他人,分享後人—桃園弘化懷幼院

  • 2018/04/13   作者-無毒農

弘化懷幼院創辦人林伯伯對「施比受更有福」有獨到的見解:幫助他人就是在幫助自己。其實是「自己種樹,自己乘涼,分享他人,分享後人」。有如活水一般,生生不息。

 

樹木蒼蒼的育幼院

弘化懷幼院位於桃園市大園區沙崙里,途經一畦畦的農田,最後穿過一小段綠色隧道,我們就到達目的地—桃園市私立弘化懷幼院。



雖然離桃園機場只有十幾分鐘的車程,但這裡是相對少開發的僻靜地方。特別的是:弘化懷幼院的院區是由八棟二層樓樓房組成的。通道兩旁樹木林立,樹蔭下陣陣清風拂過,有種悠閒恬淡之感。



坐在樹蔭下的小亭中,我們和弘化懷幼院的創辦人老院長林伯伯 林玄啟先生,開始了今天的參訪。

 

家庭、政府都無法扶養,我們來照顧

 弘化懷幼院成立於民國74年。和其他育幼院個案多來自政府社福單位不同,這裡專門收容不符合政府補助法令規定、但確實需要幫助的小孩。他們確實因為家庭貧困無力扶養,但又不符合法令規定,政府無法幫助,因而才到了這裡。弘化就免費收養直到成年18歲為止。



弘化不向政府申請任何補助,也不主動向外募款。經費全部來自社會善心人士主動來捐助。收容的孩子最大上高中,最小則沒有限制。林伯伯說最小收過剛出生5天的小嬰兒,因為母親坐牢,保外生產後無人照顧,因此就來到弘化。
 
「這種情況政府沒有接手嗎?」我們問。林伯伯說其實有些事情政府不管是對的。如果監獄服刑的女性懷孕生產後,都由政府扶養。這不就有鼓勵效應嗎?因此弘化就專門收養家庭一時或政府依法無法照顧的孩子。




 

弘化懷幼院成立的故事

 問起林伯伯當初為什麼要成立弘化懷幼院呢?林伯伯哈哈笑著說「故事說來話長喔」。



民國58年時,林伯伯在陽明山區的國中當校長,並兼任大學副教授教聲韻學。國中開學註冊時,他發現有很多的學生都沒有來註冊報到。便覺得奇怪:陽明山區附近大部分是別墅,這裡的人家應該都是有經濟能力上學的呀?怎麼還這麼多人沒來?
 
經查訪之下才發現,學校附近在陽明山風景區以外的山區,有非常多貧困的人家。因為有房子、有幾分山地,就不符合政府低收入戶補助規定,政府就不補助,實際上經濟卻非常非常困難。時任校長的林伯伯就決定,要讓全部的孩子都來上學,付不起學費的由他來負擔。也因此,他才發現政府依法不能補助照顧的孩童很多,所以離開校長之職之後,他才創辦了弘化懷幼院,專收政府依法不補助,實際乏人照顧的孩子們,一切免費。


(小朋友們的作品)



民國61年,第一屆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當時學校同事建議熱心的林伯伯去選立法委員。林伯伯說:沒錢(競選經費)沒人(助選員)怎麼選?同事說:試試看嗎!林伯伯說:好啊!你去拿表!就這樣拿了表,報了名。第二天報紙登了:群雄並起,林伯伯被列為一雄。他大哥看到了,來電話說;你錢在哪裏?人(助選員)在那兒?都已經是大學副教授、國中校長了,不知天地幾斤重!結果沒有提到名。

他認為事情已經過去了,萬萬沒想到,林伯伯卻又被國民黨徵召去競選台北市地區的國大代表。報紙又刊出來了!林伯伯的大哥又看到,電話又來了!說要幫林伯伯競選,錢(競選經費)他出,人(助選員)他負責。萬萬沒想到沒有政治背景的林伯伯,竟以最高票當選台北市地區國大代表,時年35,也是最年輕的國大代表!
 
然而選上之後,林伯伯又發現,即使在繁華的台北,人死了,家人連買棺木的錢都沒有!突發事故,家無分文,求助無門的亦不少!當然也都是不符合政府補助條件。所以,只要有求於林伯伯,他一律捐款相助!也因此,他走上不歸路-40多年來,他施棺、急難濟助、收養無依孩童,幫助無數人,以此為樂,樂此不疲。




在貧困者當中,有許多孩子可能因為父母坐牢、可能因為父母事業垮了,離異不知去向……,但這些孩子在法律上不一定能被政府所照顧,而弘化懷幼院便成為庇護他們的地方。
 
林伯伯成立弘化懷幼院至今已31年。


 

沒有叛逆的孩子,只有溺愛的父母

 除了弱勢家庭的孩子,我們也問到是不是也有一般家庭的孩子,不聽父母管教被送來?林伯伯說這是弘化的「生活體驗」,有些爸媽會把管不動的「天之驕子」送過來,讓孩子在這裡學習,生活完全依照懷幼院規定,規律健康。

(作品展覽室)




「沒有叛逆的孩子,只有溺愛的父母」林伯伯說,如果父母能夠正確地管教、不要縱容溺愛,孩子就不容易叛逆。林伯伯舉了吃飯的例子,如果孩子平時想吃零嘴就給他吃,正餐當然都吃不下,要導正規矩就哭鬧,父母只好繼續給他零食。這樣縱容狀況當然只會更差。因此,懷幼院的生活作息規定非常規律─每天早上5點起床,誦經、打坐、打掃內外、吃早餐,晚上9點音樂響起便就寢。

(每日讀經的佛堂)



懷幼院院童早上一定到佛堂誦讀經典:包含了儒、道、佛、耶、回教等五教經典,希望這裡的孩子了解每個宗教的美意,成為心靈的寄託。
 
此外,在這裡吃飯不可偏食浪費,時間一餐40分鐘,時間到了便停止用餐。故意拖延不吃的人就只能等下一餐。兩餐之間不吃零食。每逢假日,早上4點55分音樂響起,到廣場集合圍著產業道路走6公里,強身健體。


(每周6公里的訓練,也成為成功攀登玉山的基礎。圖片來源:財團法人私立弘化同心共濟會附設桃園市私立弘化懷幼院粉絲團)105.07.02單攻玉山,十九人全上全下。



院童在外吃甚麼沒有硬性規定。在院內則三餐都蔬食。林伯伯逗趣地說:動物吃人不吃的草,做成肉。所以牛肉、羊肉是人不吃的草做的,是「二手貨」。所以他不吃。他只吃上等蔬菓、五穀什糧。那是一手貨。吃蔬菜水果,比較健康。如果遇到善心人士捐肉類,則會轉送給附近比較需要幫助的人家。
 
在這樣規律的生活下,讓孩子有正確的作息和生活習慣,也讓弘化的「生活體驗」成為特色。


(圖書室)

 

種樹才能在樹蔭下乘涼

 弘化不主動向外募款,也不向政府申請補助。都是各界善心人士自動來捐款。人力上除了政府規定編制的正職人員,還有熱心的義工群。林伯伯說善心大德送來物資弘化都收。吃、用不完就全部轉贈貧戶。是甚麼原因能夠讓懷幼院的善行繼續運作下去呢?



林伯伯說,其實不是在「做好事」,而是在「種福」。「做好事」太提高自己,因為其實做這些事情最大的受益者是助人者本身。他說,需要幫助的人們是「福田」,助人者是「種田的農夫」,辛勤耕耘必然豐收。所以,施比受更有福。



就好比我們正在乘涼的這棵大樹,這整排樹都是林伯伯當年親自種的:有苦苓、榕樹、木蘭樹等。現在樹都長大了,給予自己舒適乘涼的回報,別人也可以一起乘涼。他說,不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而是「自己種樹,自己乘涼,分享他人,分享後人」。林伯伯說,你要先「種樹」,才有大樹可以乘涼。



又以井水比喻,我們從井中取水給人,水位不會變低;不斷地給人水,水就會不斷地補進來;錢不斷地捐出去,就會有更多人捐進來。有如井水一般,生生不息。

 

會爬樹的孩子

 

下午時間,年紀較小的孩子已經從學校回來。他們活潑地時而黏在林伯伯身邊,時而在旁邊的大樹上爬上爬下,一點也不害怕。聽著我們和林伯伯聊天。規律的生活並不會讓孩子變的拘謹,而是禮貌的和客人打招呼,然後自得其樂地去玩了。





這裡也有小型遊樂場,我們在蹺蹺板上回味童年。幾個小朋友們,小的坐在玩具車裡,大的推著小的跑過來,稚氣地問:「你們會爬樹嗎?」我們回答不會,幾個大孩子們就立刻爬上樹(超靈活)告訴我們:「我還可以爬到這裡喔!!」在現在這個時代,很多家長可能第一時間會叫孩子不准爬樹吧!但在父母輩的年代,童年不就是要爬爬樹玩玩沙嗎?



孩子自己會獨立、會自己成長,林伯伯希望讓他們自然就好,不要磨滅孩子的潛能,在弘化懷幼院健康快樂地長大。
 
桃園弘化懷幼院 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honghua337/



後記
弘化懷幼院是flyingV募資期間,贊助者額外指定的育幼院之一,讓我們發現了桃園的弘化懷幼院,而幸運地訪談到林伯伯。林伯伯說他們目前並沒有特別缺乏甚麼物資,但有社會大眾的愛心他都收,前提是只要贊助的人同意如果用不完或不需要弘化會轉送給其他貧苦人家就好,有物資他都歡迎,也感謝大家的愛心。


 

等家寶寶的安心水果
>>我要贊助
>>我是小農想加入計畫
>>我想推薦需要幫助的育幼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