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地故事-

∥ #當季真好|啊啊啊大海裡有鬼~~~

  • 2022/03/25   作者-Martin
海裡也有鬼故事?是的,不但有還是經典,誰都不會想碰到鬼,但這位鬼明星在台灣東部可算是家喻戶曉,甚至在國外也很走紅,究竟是誰有如此的魅力?

不是別人,就是鼎鼎大名的鬼頭刀,只要見過一次,你就會為他著迷,因為和許多黑白色系的洄游性魚類相較,他擁有多變耀眼的金屬光澤,體側還散布著許多藍綠色的點點,主要是以黃、綠、藍三色來做變化,那豐富的體色讓他在魚群中顯得格外吸睛,但他的體色會隨著生命的逝去逐漸褪去變得黯淡,因此也成了判斷他新鮮與否的最好依據。

除了顏色,他的長相也很特別,從額頭的形狀就可以分出性別,較方的是公的,較圓滑的則為母的,擁有大口配上具有殺氣的眼睛,以及那長長扁扁像把關公大刀的身形,如果有機會拉開他頭頂上的背鰭,肯定會被他那一整片幾乎從頭到尾的寬大藍綠色背鰭所吸引,與生俱來的明星樣,讓人想不記得都難。或許就是因為他這長相,再加上他總是在海裡追捕其他小魚,而有了鬼頭刀的稱號,也成了大海裡鬼字輩的成員之一。

▶ 餐桌上的你

鬼頭刀因為身上的細鱗難以刮除,多半去皮以骨肉分離,取魚排的方式處理,加上沒有細刺,因此深受中外人士的愛戴。大骨架的他,骨頭適合熬煮成高湯,許多國外的美食餐廳即是以他為基底來熬煮湯頭。因為細鱗的關係,所以會有些許的鱗片殘留,若要當高湯使用,則可再多一道過濾的工序,如此就可獲得鮮甜美味的魚湯。魚排的運用也很廣泛,乾煎、燒烤、分切成魚片清炒或用作涮涮鍋都很適合。由於肉質較有彈性,切成魚條裹粉酥炸也成了國人最愛的美食之一,甚至還可變身做成魚丸,可算是一種方便食用與料理的魚種,呈現出豐富與多變的全魚料理樣式。

▶ 大海中的他

中文名:鬼頭刀
英文名:Mahi mahi
中文俗名:飛烏虎、鱰魚、萬引
鬼頭刀頭大口大,扁長的體型外加剪刀般深叉形的尾鰭,相較之下胸鰭則是小小的鐮刀狀,平均體長約100公分,屬於大洋表層洄游性魚類,台灣周圍海域雖然都可見到他的蹤影,但以在東部海域最常見,花蓮地區則在春、秋兩季最常捕獲,相較於春天,秋天所捕獲的鬼頭刀體型較大。
在海中鬼頭刀常追捕飛魚、沙丁魚之類的魚群,因飛魚的台語叫「飛烏」,所以愛吃飛魚的鬼頭刀就有了「飛烏虎」之稱。在食物鏈的位階上屬於中高階,「洄遊吧FISH BAR」將他歸類為黃燈魚種。
【備註】鱰、鱪兩字通同字,為外來字,讀「ㄆㄧㄥˊ」與鬼頭刀身形扁平之狀,又讀「ㄕㄨˇ」,因鬼頭刀為南方(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才有的魚種,在溫度相對較高的水域出沒。


※ 來看看鬼頭刀是怎麼欺負飛魚的珍貴畫面吧!

(還有鳥欺負飛魚...)

※ 來自純淨的東岸海域-花蓮七星潭的鬼頭刀

※ 來自純淨的東岸海域-花蓮七星潭的鬼頭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