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報導-

【友善農民】小農通路的改變與多樣化

  • 2015/12/03   作者-謝昀潔
    國以農為本,民以食為天。沒有農業與農民的貢獻,我們連基本的溫飽都沒有,哪能像現在坐在電腦前敲敲鍵盤、打打嘴砲?只是隨著資訊科技業的發達、利益至上的現實、愈趨複雜的商業模式,農民的販售通路漸漸被織成了一張複雜的網路,中間也許經過好幾手的買賣,到了消費者手中,價格往往比產地價翻漲了好幾倍。於是,不願接受這種模式的小農與消費者站了出來,從小農通路開始有了新的改變。
 
    筆者訪問了一些農民及從農者,發現小農通路的複雜程度常讓人搞得暈頭轉向,因此將它大略分成三大類,以下就由我來為大家簡單統整小農的販售通路囉!


一、傳統批發



    這是現今台灣農業中最普遍也最複雜的通路模式。農民在採收完成後,將農產品交給產地的拍賣市場、行口、批發商……再被盤商以低價大量收購,運往各目的地,批發給市場、小販、餐廳……中間經過好幾手,最後輾轉到了消費者手中。這種傳統的批發模式,優點是小農遵循固定模式,有些甚至會有長期合作的對象,一次就可以銷出大量的農產品,不過相對來說,價格也會被壓得比較低。農產品從產地到餐桌通常至少經過三到四手,中間加上盤商的利潤和物流成本,價格大部份都翻漲好幾倍,但這些利益卻不一定能進入小農口袋中。對消費者而言,也較不易追溯產品的來源與品質。
 

二、小農直送



    隨著網路科技與物流業的發達,不願將利潤分給盤商的農民,開始有了改變。以往除了批發市場、行口、農會…….找不到別的通路的小農,在網路上開拓新道路。他們經營社群及網站、加入社團,直接在網路上販售自家農產品。從產地到消費者手上不必經過層層的價格堆疊,只有物流成本,因此小農訂價時,可以比傳統大量供給批發商時的價格高,但最後到消費者手上的價格,卻不會比外面賣的貴。網路無遠弗屆的傳播特性和日漸受消費者重視的食安議題,讓產地直銷的小農漸漸多了起來,但也意味著消費者的選擇愈來愈多樣化,想要說服消費者購買自家農產品,考驗的就是小農們自身的行銷能力了!


三、友善通路



    既不想將農產品交給傳統批發,但光靠產地直銷又擔心自己沒有足夠的行銷能力貨賣不完。於是這時開始出現了一些擔任「中介者」角色的通路,像是專售農產品的網路平台、農夫市集,甚至實體通路中的特設專區……這些通路讓各地小農多了一個販售的管道,幫小農做好行銷包裝,但又不像傳統批發須轉好幾手,因此近年愈發崛起。​舉個例子來說,台灣百貨和超市的兩大通路──新光三越及全聯,在今年各自推出在地特產的好物市集專區、自產自售的小農平台。全聯選定幾家南部通路擔任農產集中地,與在地小農結盟,完成產品認證後在全聯的小農專區販售,價格由小農自訂,全聯只收取管理費,這不僅替小農增加販售通路、免除了全聯的批發成本,對消費者而言,也能吃到產地直送的新鮮蔬果。


    經過簡單的分類及介紹,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更了解台灣小農的通路模式與發展呢?現今台灣的農產銷售,雖然依舊以傳統批發為大宗,但隨著大家不再只重視末端銷售,而能投身關注小農生產端,讓各種強調小農、通路、消費者三贏的通路不斷推陳出新,使得小農與消費者的選擇都更加多樣化。也期盼台灣的農業市場在大家的努力下,能共創一個理想的農業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