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不要忘記了!
這天,還有得忙,香包掛上身、門口別忘插株艾草及菖蒲;中午立蛋好運到,喝杯午時水保健康,還要來盤長豆炒茄子,人說「食茄ㄎㄚ ㄑㄧㄡ ㄉㄧㄡ,吃豆吃老老」(指「健康長壽」)。夜裡洗個艾草浴,殺菌避邪保安康。掛上鍾馗像了嗎?瘟神快走,好讓平安入門。一個揉合了神怪傳說、美味與習俗的日子,總讓做孩子的我格外著迷。
▲令人垂涎的手包粽
從小,我的阿嬤總說,大被子要端午之後才能收起來。端午過後,大勢已定,季節轉換的開關啟動,炎夏機制正式起跑,要與春季裡曖昧不明的乍暖還寒說再見。端午之前,阿嬤就會開始準備包粽子,印象中,她是將炒上了紅蔥頭、醬料的熟糯米飯包進粽葉裡,像油飯似的香氣逼人,還來不及綁進竹葉裡,就已經先被綁架到我的肚子裡,再搭上花生香菇和滷肉,不吵不鬧的守候,圖的就是這一刻。
阿嬤的手巧,一下子就能綁完好幾串粽子,我看著兩片粽葉在一彎一摺一翻又再一綁間,從平面轉為三角立體造型,有稜有角,不管從哪面看都平順完整,是令人著迷的造型。我的端午包粽記憶始於阿嬤,也止於阿嬤,隨著她健康每況愈下,家裡過節的氣味也就愈益淡薄。
後來我長大了,端午節的粽子開始鑲金包銀,鮑魚、干貝、牛肝菌花樣百出,花錢買就有;我也忘記了,忘記這天除了粽子之外,其實還有白蛇和鍾馗、還有立蛋、龍舟跟午時水。直到有天,皮蛋蹦蹦跳跳從學校戴著香包回家,那揉合了檀香及多種香料的氣息,似曾相識。循著味覺記憶的線索,我才跟著皮蛋,慢慢又把那些故事給撿回來。
▲代代相傳的好滋味
所以,當婆婆說她今年不包粽子時,我和皮蛋爸實在很緊張,拿出相機、筆記本、錄音筆,立即進入專業採訪模式,柔情勸說理性宣導,央求受訪者務必給個獨家報導的機會。那天,我蹲坐在小板凳上,跟著婆婆的手勢,將沉綠色的麻竹葉翻摺出一個小凹槽,置入浸泡過的生糯米、再擱上滷五花、香菇、乾魷魚、花生,接著再送上一瓢生糯米,然後右手順勢將向外伸展的竹葉往小凹槽上覆蓋,要壓得緊實平順又不能施蠻力,角度要確實摺出來,既是為了美觀、也是要讓糯米不露餡。
婆婆彷如電視節目主持人,台風穩健,前一刻忙著確認爐上的水滾了沒,下一刻錄影燈亮,她談笑風生。婆婆的肉粽,是結婚後在眷村裡學的,她說小時候肉粽有奶奶跟媽媽張羅,輪不到她上場。婆婆一邊談往事一邊叮嚀,「糯米一定要泡水才能包,否則乾糯米會把粽葉撐破,就會煮成一鍋粥。」當時,眷村鄰居的媽媽,就發生過這樣的糗事。
▲拌炒糯米是肉粽美味的關鍵
婆婆包粽運籌帷幄,我則是手忙腳亂。大姑娘上花轎,生平第一回,我從小就很不會打結,光是要把包好的粽子捆上棉繩束,就費了番功夫、好生折騰,最後終於得到一掛高高低低、起起伏伏的粽串。經過婆婆的品管確認後,這一串二十顆的粽子總算是下了鍋,沒露餡,解開粽葉外衣後也還挺玲瓏有致,過關。
「那妳明年要繼續包,才不會忘記。」那串粽起鍋時,婆婆在我耳邊這麼說。我心頭一驚,原來,包粽子是為了「不要忘記」。不要忘記兒時的滋味,不要忘記許仙的柔情,不要忘記屈原的節義,不要忘記告訴皮蛋:「不要忘記了。」
便當料理手記
2.5 斤米約可綁成一串20 顆的粽子,但婆婆強調,喜歡吃尺寸大的,就稍微多包點米、餡,梅花肉也可改為五花肉,自家綁粽就是自家才有的風味。
[ 材料 ]
長糯米 2.5斤(浸泡約3小時後瀝乾)
滷一鍋好料(梅花肉、魷魚乾、乾香菇)約可分成20份的量
水煮花生 約1斤
[ 調味料 ]
五香粉 適量
白胡椒粉 適量
鹽 適量
[ 作法 ]
1 紅蔥頭以少許油爆香後熄火,加入瀝乾的糯米拌炒,再加入紅燒肉的湯汁及鹽調味,讓米飯帶點鹹味與香氣,亦可拌入少許五香粉及白胡椒粉,起鍋備用。
2 兩片粽葉相疊,在一端翻摺出一個凹槽,置入糯米、紅燒肉、滷魷魚乾及滷香菇,再覆上糯米。
3 將粽葉往凹槽翻摺覆蓋,雙手稍微施力壓出摺角,再將粽葉往側邊摺,順勢整出立體三角造型。
4 綁上棉繩束打活結,再入鍋煮熟,約需1 小時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