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海洋如同友善我們的土地一般,讓海洋資源能夠永續生生不息,與海島人民共榮共存。在澎湖這樣的近海之處,從先民流傳下來的漁法更是與海洋相互尊重,不過度地捕撈讓資源幾近浩劫,延繩釣便是一項良善的漁法,甚至串起了村里微型經濟的模式,讓結構擴大到婦女與老人們也能參與其中,漁村榮景就從延繩釣說起。
此棒棍非棒棍
在澎湖走入漁村,常會聽見「棒棍」的台語發音,指的就是延繩釣又稱為「放緄」,是將主釣魚線綁上訊號燈,魚線之主幹繩(當地人稱為 “緄”ㄍㄨㄣˇ),長度從數百公尺到數公里不等,主繩下再綁上支繩,支繩下端用細長漁線綁上無數的釣鉤,再綁上釣餌,魚餌以秋刀、鯖、 或小管為主,然後一一放入海中,利用新鮮餌料的味道來吸引覓食的魚群上鉤;這樣的釣法跟拖網式的捕魚方式比較起來,對於海洋底層較不傷害與較不會捕撈過度的漁獲。
必備的後勤團隊
當漁民出海捕魚的前後時間,因延繩釣的釣線在出海每一趟都一定會斷掉,事前的準備工作例如整理凌亂的魚線、修補破損魚線,這些繁瑣的工作大多由村內的居民協力完成,在漁具置物間外或陰涼處可以經常見到老人或婦女坐著邊聊天邊補線,整理一個篩子120門可以賺得收入60元新台幣,所以這些都是要靠人力和時間賽跑來賺取生活費貼補家用,一艘出海做延繩釣的船隻,背後都需要許多人力來支援,也是在澎湖漁村裡經常見到的一隅場景。漁獲在哪,釣鉤就在哪
根據捕捉的漁獲種類區分,主要可分為「表層延繩釣」與「底部延繩釣」兩種模式。表層延繩釣主要經濟魚種以洄游性魚類為主,如鬼頭刀,鰹魚、鮪魚、旗魚、飛魚、鯊魚、鰆等魚類為主,整體的漁具是由幹繩、支繩和釣鉤,以及幫助漂浮的浮標和浮標繩索所構成的。在作業時分為投繩以及揚繩兩個階段,投繩的時候漁船會慢速往魚點航行,同時利用投繩機將較粗的幹繩投入海中,可以依據預期釣鉤投放的深度,進而調整幹繩的投放速度,在施放幹繩的過程裡,到達設定的固定間距時,投繩機會發出響聲提醒,此時再把支繩勾在幹繩上,以利固定。
不過近年來有許多船隻利用自動拋餌機來進行拋餌,不但節省人力且拋餌的距離也較長,甚至可避免支繩與幹繩糾結在一塊兒,但在掛餌的動作程序,會因為餌料的形狀與鉤附部位不同而無法使用機器操作,因此掛餌仍需要由人力逐一完成。
在揚繩作業時,船上會以揚繩機收回幹繩,在連接支繩與幹繩的活扣還沒有到達揚繩機之前,便會將支繩取下,用支繩機(或稱支繩捲揚機)將支繩盤繞整齊,若在支繩上發現有漁獲時,將支繩拉近船舷邊,接著用魚勾把漁獲接到甲板處理,此為表層延繩釣的作業模式。
底部延繩釣主要漁獲有龍占、秋姑、石老、鯛魚、石斑、比目魚、灰海鰻、底棲性鯊魚為主,為了使延繩能夠沉於水中或水底,所以在延繩上多加了沉錘、碇錨,作業方式與表層延繩釣相似。 由於海鳥有時會搶食餌料而被意外捕獲,故近年來為防範此類狀況,開發了多項技術以避免意外捕獲海鳥,如夜間投餌、增加餌繩重量、裝設防鳥繩、使用解凍餌等方式,減少海鳥誤食餌料的機會。底部延繩釣還有一項缺點,由於大多在較深或接近海底進行作業,有些釣鉤會在作業過程不慎勾到珊瑚礁,進而拉扯勾壞,導致此項延繩釣有著對海洋珊瑚非常強大的致命傷,對於漁民的生存,大多珊瑚礁群聚的地方才會有更多魚群會在此群覓,如果沒有珊瑚礁也就表示不會有豐富的魚類生態圈,近年來保育意識抬頭,漁民們也更知道如何妥善使用底層延繩釣,將對珊瑚的傷害盡量降至最低。
外籍漁工成了傳統漁法最佳傳承人
雖然在漁業經濟的數字總是令人稱羨,但在工作過程裡卻是十分辛苦,沒有年輕人願意來做這樣的傳統漁法,隨著船員船長們的年齡逐年增長,白髮斑白伴隨著皺紋,滄桑盡是描述在臉上,每天仍是努力地在海上奮力生活著,心裡感慨的,仍是漁業這一級產業的嚴重斷層,雖然薪水挺優渥,但領薪水的卻也都是外籍漁工,因為大多做過這行年輕一點的人們都嫌太累,導致這些寶貴經驗很難保存在當地漁村裡,也盼更多人能夠支持友善漁法的船家,這才是將供需雙方都能夠與海洋共榮的最先步驟。來澎湖,走入一座漁村裡,你會看見生命力就藏在這些人們的眼裡,感動油然而生。